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双奎教授团队在藜麦加工特性、藜麦淀粉及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继在国际期刊《Food Hydrocolloids》(IF 9.15)、《Food Chemistry》(IF 7.51)、《Renewable Energy》(IF 8.00)、《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IF 3.62)发表论文4篇。
藜麦是一种具有全面营养价值的假谷物,脱皮处理显著影响藜麦粉的理化特性,降低了藜麦粉中多酚、黄酮和皂苷含量,藜麦粉的抗氧化性与其生物活性物质高度相关,研究结果为藜麦挂面、糕点及无麸质食品的加工及功能性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Effect of pearling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flour》在《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上发表,博士生江帆、硕士生任妍婧为共同一作,杜双奎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s.2021.103330
淀粉是藜麦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其直径为1.21 ~ 1.95 μm,颗粒呈不规则多边形;含有大量的短支链,结晶度在21.00% ~ 29.67%之间;藜麦淀粉易水解消化。研究结果阐明了不同藜麦品种淀粉间的差异性,揭示了藜麦淀粉结构特性、理化特性与消化特性间的关系,为藜麦淀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Physic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tarches isolated from quinoa varieties》在《Food Hydrocolloids》上发表,博士生江帆为第一作者,杜双奎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19.105515
研究为藜麦功能性食品加工及藜麦淀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藜麦淀粉因其粒径小、短支链淀粉链含量多的特殊性质,有利于纳米化改性。藜麦淀粉纳米颗粒粒径为166.25 nm,可作为活性物质槲皮素的载体,荷载率为26.62%,优于玉米淀粉;藜麦淀粉纳米颗粒通过氢键与槲皮素相互作用,更有效地保护和延长了槲皮素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揭示了纳米化改性对藜麦淀粉性质的影响,阐明了藜麦淀粉纳米颗粒与槲皮素间的构效关系,为淀粉基生物活性物质载体的制备及其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quinoa starch nanoparticles as quercetin carriers》
在《Food Chemistry》上发表,博士生江帆为第一作者,杜双奎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1.130895
研究为淀粉基生物活性物质载体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藜麦种植面积的增大,产量的日益增加,藜麦秸秆的有效利用亟待解决。藜麦秸秆含有丰富的韧皮纤维和大量的木质纤维素,可作为生物质资源。研究采用离子液体[Bmim]Cl对藜麦秸秆进行预处理,发现离子液体破坏了秸秆原有的完整结构,秸秆表面出现裂痕和空洞,结构变得松散,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降解,水解率增加,还原糖得率显著提高。研究结果为[Bmim]Cl在藜麦秸秆预处理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其生物质转化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Pretreatment of quinoa straw with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and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biomass》在《Renewable Energy》上发表,硕士生谢薇为第一作者,杜双奎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renene.2019.07.072
研究为[Bmim]Cl在藜麦秸秆预处理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以上研究得到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TAGS:
淀粉 食品安全 食品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1年区域发展等省级科技项目计划涉及食品领域66项
下一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机所“基于异位生物絮团培育和原位硝化的复合对虾养殖系统”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